有關TITLE的兩三事

每個行業, 從學校到企業, 從政府到軍隊, 只要是人的組織, 就一定有頭銜這回事,為了讓人們可以循序地按階梯往上攀爬, (據說這種設計早在幾千年前的聖經中就有了, 連天使們都分階分等, 最高級別的叫做天使長…)。各個行業領域的差別通常比較大, 但如果是同一個行業, 一般都可以形成一個大同小異的規則, 但是往往這些小差異, 也會造成不小的影響。

閱讀全文〈有關TITLE的兩三事〉

關於花錢這件事

之前一段時間總覺得, 自己努力工作賺了錢, 就應該要適當的把它花出去, 總是省吃儉用的把多的錢存起來, 結果還不是賠在一些不理想的投資上頭。上個月返台, 發現自己十五年前讀書時的小額投資, 不但沒有變多, 反而變少, 如今的淨值只有本金的三成到五成, 還不考慮這十幾年來貨幣購買力的貶值, 過去因為覺得錢數也不多, 自己也還有賺錢的能力, 就一直擺著沒動, 於是就越擺越少, 想想這些失敗的投資金額雖然少, 但畢竟還是錢, 因此就決定把它贖回變現。至少拿來花掉也比看著傷心要好。何必要虐待自己呢…  

閱讀全文〈關於花錢這件事〉

食品技師報考人數倍增

之前對於食品技師這張證照是否會翻身做了一下試算, 當時的假設是, 如果在未來四年每年報考人數都達到2000人, 那大約在四年後也剛好達到需求的滿足點。不過根據今年的報考與錄取狀況來看, 大概比我假設的情況好。 閱讀全文〈食品技師報考人數倍增〉

396000秒的漫長等待

這是某支蘇格蘭威士忌的酒品廣告, 我最早是在電視廣告上看到, 然後又在某個入口網站的橫幅廣告上出現, 顯然是近強打的一個主題。

<這支酒品的宣傳網站>

當初看到電視廣告的時候直覺上就感到不太對勁, 首先, 用秒當單位來"等待" ? 因為若以賣酒一般強調"陳年"的概念來比較的話, 396000秒的時間並不很長啊? 仔細算了算這個時間, 等於110個小時, 也可以說是相當於4天又14個小時。賣酒的說自己釀的酒是等待了大約4天半釀出來的?  而且強調是漫長等待? 看了網站, 也有一句"堅持逾百小時的等候", 表示110小時不是算錯, 而是廠商本來就要表達的說法。

不管是對身為一個學食品科學的我, 或只是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說, 都實在太奇怪了。

閱讀全文〈396000秒的漫長等待〉

十一分之一與十二分之一

這是一個小學生(或初中生?)的物理常識, 有關水結成冰與冰融成水的體積變化。當水結成冰時, 體積會增加1/11, 因此可以看到製冰盒中的冰塊鼓起來, 但是同樣的一塊冰塊融化成水時, 體積卻只減少了1/12, 看起來1/11和1/12是兩個不同的數字, 但是他們所指的, 卻都是同一個量的體積。原因很簡單, 因為總體積的基準點是不同的, 舉個具體的實例, 110ml的水結冰時, 冰塊體積變成120ml, 增加的體積10ml跟110ml的水相比, 增加了1/11, 但是當120ml的冰塊融化成水時, 水的體積變回110ml, 所以減少的10ml體積和120ml的冰塊相比, 減少了卻1/12。同樣是10ml的量, 卻產生這樣的出入。

在很多時候, ,在計算產品成本和營收時也會產生這樣的數字錯覺。

閱讀全文〈十一分之一與十二分之一〉

不要把低概率的食品安全風險當成世界末日

現在食品安全問題頻傳, 所以現在很多不明究理的消費者, 往往看到食品出了問題, 就立即上綱上線把問題定位成為食品安全問題, 可是就像是狼來了的寓言童話一樣, 警報拉久了就疲乏了, 時間一長更分不清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些事件和問題。

先來一個問答吧, 一般會被媒體關注的食品問題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1. 偶發性的品質事故, 例如消費者買到變質腐敗的食品, 一般都是個案, 不是大規模或成批量的變質。消費者吃了拉肚子, 指責廠商沒有負起責任。
  2. 某些不肖食品廠商, 在不乾浄的環境下生產, 或是以次充好, 假冒名牌。但產品本身因為經過了加工處理, 消費者吃不出來, 吃了以後也沒有事。但消費者覺得非常噁心, 或是覺得感情上受到欺騙。
  3. 食品中被政府或消費者團體檢查出含有不合格的成分, 如微生物超標, 檢出微量化學污染物或食品添加物超過法定標準。

你覺得上面哪一種情況是食品安全事故?

閱讀全文〈不要把低概率的食品安全風險當成世界末日〉

百年遺緒-談生活中語言遺留下的一些痕跡

到中國北方工作, 雖說自己的普通話並沒有閩南腔, 但是很多同事仍然可以聽出我是台灣口音, 由於台灣偶像劇在這裡也很流行, 所以據說要分辨台灣人的口音並不困難, 簡單來說, 台灣人說話有三個特徵: 1.特別有禮貌, 請,謝謝,對不起,不好意思時刻不離口, 一般本地人說話並不如此多禮; 2.說話時拖長音的語尾助詞特別豐富, 如誒, 啊, 吼, 嗯, 呢…等等, 和當地人常用的語尾不同, 3.有些字的唸法特別不同, 如"你和我"的和, 一般大陸這裡都唸和平的和(he), 台灣人則會唸成汗(han), 讓很多大陸朋友聽了直冒汗, 非常彆扭。據說這是當年台灣的國音正音班請到的齊鐵恨教授, 說的是老北京某個小地方的土話, 這個字的讀法確實是汗, 但基本上北京多數地方還是唸合, 因此雖然口音沒有南方腔, 但還是很容易分辨。

前幾天去北京培訓, 又聽到了一個類似的有趣故事, 之前在台灣沒有聽說過, 也跟上面講的情況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些生活中的語言讀法, 背後其實是有著特殊的原因的, 但卻又因為不知名的理由, 而遺留在生活之中為大眾所習用。

閱讀全文〈百年遺緒-談生活中語言遺留下的一些痕跡〉

教你如何讀加工食品的成分標示-雙滙玉米熱狗腸

首先要強調的是, 守法正規的廠商, 它的產品成分標示一定是合法的, 而且基本不會有安全上的顧慮, 所以有時候會看到一些媒體記者, 拿著產品標示作食品安全方面的文章, 就覺得很好笑。道理很簡單, 廠商如果敢於把一些配料和食品添加劑標示在產品上, 就表示是政府允許使用的, 真正有問題的, 其實是一些不肖廠商加了不合法的東西, 或含有不合法的成分, 但卻沒有把它標示出來, 或是標示出來, 但實際添加的量和標示不符合, 而這兩點, 光是讀標示是看不出來的, 必須再搭配檢驗的手段才會知道。

因此真正要從標示上看的, 其實不是食品安全問題, 而是其他的一些事情, 而且要多用一些腦筋去推理。這一篇文章會用我很愛吃的一種食品, 雙滙玉米熱狗腸作為一個例子來講給各位聽。

閱讀全文〈教你如何讀加工食品的成分標示-雙滙玉米熱狗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