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Bartll要寫自己的想法,卻一直拖在那裡。還是簡要寫一下概要好了,如果有空再慢慢補足內容和資料。看到本文的朋友,也請多多包涵。另外,由於想法還沒完整化,故若想要討論或轉載本文時,也麻煩以迴響告知一下。
基本上,我們這個國家的體制,是設計成大學畢業生來擔任治國者的。
所謂的治國者,包含了公務人員體系、軍人體系、國民與中等教育人員體系與經國家承認的專業技術人員體系,但不包括高等教育人員體系與科學家體系。而商業和工業等民營體系則並不在內。
在塵世中與許多人事物的刹那間交會
答應Bartll要寫自己的想法,卻一直拖在那裡。還是簡要寫一下概要好了,如果有空再慢慢補足內容和資料。看到本文的朋友,也請多多包涵。另外,由於想法還沒完整化,故若想要討論或轉載本文時,也麻煩以迴響告知一下。
基本上,我們這個國家的體制,是設計成大學畢業生來擔任治國者的。
所謂的治國者,包含了公務人員體系、軍人體系、國民與中等教育人員體系與經國家承認的專業技術人員體系,但不包括高等教育人員體系與科學家體系。而商業和工業等民營體系則並不在內。
在聯合新聞網看到這篇文章:學術腐敗、文憑腐敗,作家是古士塔夫。
主要是談到中國的大學院校為了經營名利,把學位文憑當成工具,使得學術和文憑的價值都產生了腐敗的現象,情況和台灣幾年前各大學也開始廣設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在職專班(EMBA),然後又因為招生不足,繼續往下開放中階經理人的各種學科的在職專班有些相像。過去我也有看過專文評論,再過個幾年,這些專班大概就都招不到人了,因為一方面有能力拿的人都唸過了,再過來的小朋友因為都已經有了貶值後的學位,因此也不需要拿。
所謂的高學歷,我一直認為不能只看學位,而必須要和取得學位的時代與性別等因素放在一起衡量。
15年前我考上博士班時,當時的系主任一時心血來潮,召集了全系的在學研究生來開會,才發現系上在學的博士生(從博一到博N)居然有八十幾個人,而本系從民國50年設立博士班,到民國80年止,30年間總共也不過才畢業了50位博士,15年後的今天,情況其實絕對不會更好。當一個社會不斷鼓勵年輕人提高自己的教育水準,教育體系也就得不斷擴充,以容納更多的人就讀,這其中就難保沒有供需失衡和品質降低的問題發生。
剛剛看到聯合新聞稿的地方文教新聞,
報導中的主角也是我在台大第二次參與學生會活動時的學生代表,當年在學代會上他的發言就是非常犀利尖銳,而且並不是言詞便給像連珠砲那一種型,而是說話慢條斯理,但是邏輯非常清楚,讓聽的人感受很大的壓力的那一型,簡單來說應是睥睨群倫型的,所以常常會讓其他人招架不住。
原來他現在也已經在教育界服務,優秀的人才其實從小就可以看出來的。
想一想上一回合貼了76學年度的學生代表名錄,以及歷屆台大學生會會長名錄和歷屆研究生協會幹部名錄,如果81學年度的學生會人才們也都陸續躍上社會賢達的話,不妨也來貼一下名錄好了。
我是在Freeleaf的blog–Ephemeris上看到這本書的介紹的。
一個人類學教授利用休假重新申請進入大學進行大學生生活的田野研究,藉以了解他所教的學生怎樣看待大學教育與生活。其實這種讓人生重來一次的想法,很多人大概多少都想過,但是實際的狀況又是如何呢? 作者的體會又是否真切呢? 都令人好奇。
剛剛才入手這本書,正在開始看。看完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這是聯合報的地方新聞中心發的文教新聞。一般來說,地方記者多半對優秀的子弟都會作些報導,例如考上高考,聯考榜首等等,多年以前若某人取得博士學位,也會成為地方版的新聞。
乍看之下,會覺得這個學生相當優秀,得到多所大學博士班的認同,再想一下,這個人其實占去了五個教育名額,但只能唸其中一所。(當然如果他沒去唸,但該校有設備取名額就還好),但是如果繼續深思這個學生被報導考取五所大學博士班的事件背後,其實有些問題值得探討。並不只是表象那樣簡單。
至少在我看來,這種報導代表著國內的博士養成教育,也被認為是脫離菁英化教育,進入教育普及化的範疇。簡單來說,只要進入這個領域,就會有學者出來表達,只要學生有心向學,自己也有能力,政府就應該開放機會,讓他們唸,以提高國家人力素質…這樣的論點。但是,從國家投資一個人才進入博士養成教育的觀點來看,是否要比照大學和碩士班一樣來看待考上博士班這件事,我認為還需要商榷。
最近因為學位學歷因為普設大學研究所而嚴重貶值,所以社會上開始有很多人努力去考一些證照來強化自己的競爭力,不過台灣人對於證和照兩者的分野一直沒有很明確,所以我試著用英文解說一下,可能比較清楚。
最近又到了畢業季,又要開始每年一度的求才面談。
幾年前我就很關心教育體系規模不斷擴大的問題, 再加上少子化的問題, 現在大學招生錄取率己經達到80%以上, 五科考不到100分也有學校可以唸, 雖然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持悲觀的看法,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不應該反對教育的繼續普及化. 也因此我才看到了幾個大學時代就認識的同輩, 如駱明慶, 劉孟奇等的文章, 他們似乎是持這個立場較力的經濟學者。
我無意和觀點角度不同的人做針鋒相對的對話, 我只想以我自身的經驗, 來對現況做個描述, 身為一個中型上市企業的部門主管, 每年到了畢業求職的旺季, 就不可避免的收到人資單位送來如雪片般的履歷表, 以及必須從中選出求職者來面談的例行工作, 每年我其實都很感慨, 手中的每一張履歷表都代表著一個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年輕人, 而自己究竟要如何才能以最慎重的方法, 為公司選才掄才? 而每一次我都非常的沮喪, 因為社會的淘汰法則, 竟是如此地牢不可破。
說來好笑,其實還是回歸到最基本的經濟供需法則,供給和需求最後仍會達到一個均衡,而這個均衡點,和學歷的供應是無關的。簡單說,如果一個社會需要1000個人才,當教育界由供應1000個大學畢業生變成2000個大學畢業生時,社會最後並不會變成需要2000個大學畢業生,至少不會馬上就改變,而是錄用排名較優的1000個,後面的1000個仍然要被淘汰,所以誠如駱教授所說,那被淘汰的那1000個大學畢業生,也有受較好的教育的權利,但是他被淘汰的事實其實並不會改變。
而當這些大學畢業生面臨實質被淘汰時,自然就會有人要質疑起唸大學有何用? 或是是否不該唸大學? 而大學訓練的人才最後如果降格以求去做不需大學學歷的工作,算不算是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 而這個人如果因此而死守在大學生的工作上一再被拒於門外而長期待業,更變成是社會人力資源的另一種浪費。
基本上我唸小學的成績還可以, 但是完全沒有上課的印象.都是下課在校園玩的印象. 閱讀全文〈唸北師附小的回憶-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