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遺緒-談生活中語言遺留下的一些痕跡

到中國北方工作, 雖說自己的普通話並沒有閩南腔, 但是很多同事仍然可以聽出我是台灣口音, 由於台灣偶像劇在這裡也很流行, 所以據說要分辨台灣人的口音並不困難, 簡單來說, 台灣人說話有三個特徵: 1.特別有禮貌, 請,謝謝,對不起,不好意思時刻不離口, 一般本地人說話並不如此多禮; 2.說話時拖長音的語尾助詞特別豐富, 如誒, 啊, 吼, 嗯, 呢…等等, 和當地人常用的語尾不同, 3.有些字的唸法特別不同, 如"你和我"的和, 一般大陸這裡都唸和平的和(he), 台灣人則會唸成汗(han), 讓很多大陸朋友聽了直冒汗, 非常彆扭。據說這是當年台灣的國音正音班請到的齊鐵恨教授, 說的是老北京某個小地方的土話, 這個字的讀法確實是汗, 但基本上北京多數地方還是唸合, 因此雖然口音沒有南方腔, 但還是很容易分辨。

前幾天去北京培訓, 又聽到了一個類似的有趣故事, 之前在台灣沒有聽說過, 也跟上面講的情況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些生活中的語言讀法, 背後其實是有著特殊的原因的, 但卻又因為不知名的理由, 而遺留在生活之中為大眾所習用。

在台灣的男生都當過兵, 女生沒當過兵也看過軍教片, 當兵出操時不是要喊口令嗎? 例如"立正", "稍息", "向右看齊", "向前看"等等, 當時我當排長, 並沒有覺得這些口令的發音有什麼特別, 只覺得可能是為了要喊得宏亮有力, 所以會像京劇中的吊嗓門一樣, 把發音做一些改變, 立~正就喊成"禮~真", 稍~息就喊成"少~西", 向右看~齊則喊成"鄉友砍~七", 向前~看則喊成"鄉潛~刊", 我的教官這樣教我, 我也就這樣模仿, 後來看到兩岸的軍隊操演和電視劇, 也都是這樣喊的, 所以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可是培訓老師說, 這個口令的發音, 其實並不是普通話。清朝末年中國在洋務運動之後, 朝廷委託袁世凱開始建立一支新式軍隊, 在天津小站這個地方練兵, 而袁世凱則拿國家的錢培養效忠自己的武力, 這支現代化的軍隊後來成為各地新軍的源頭, 再之後變成了北洋軍閥的始祖, 更成為民國時的國軍與中共解放軍的前身。而目前軍隊用的步兵操典, 也在那個時候就己編成, 並且傳到各個軍隊中使用。換言之, 操典上的口令喊法, 其實喊的是天津話, 而不是標準的普通話, 但因為一代一代長官教士兵這樣教下來, 軍隊裡就覺得這樣喊才是正統喊法, 現在想一想, 那些個口令的發音, 確實蠻像身邊一些上年紀的天津朋友在說家鄉話時的味道。培訓老師的這個說法, 或許沒有辦法找到真正的證據, 但是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說法, 個人覺得挺有道理的。 

由此想下來, 我又想到我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 曾經為了糾正一位女同學的發音而和她吵了一架, 因為她把"國文課"的"國文"唸成了"果文", 而我覺得非常的不對, 所以就吵了起來。(尹珮瑤如果你有看到本文, 我在這裡向你道歉啦~) 後來上了初中, 才發現大多數的人都是唸成 "果文"。有趣的是, 這種唸法也只有在中學裡面是唸成三聲"果",  小學國語和大學國文的"國"唸的都是二聲"國", 現在想起來, 很可能也是某個方言的特殊唸法, 只是不知道是哪個地方, 也不知道這樣的唸法又是如何進入中學校園的?  但是我猜測和上面的例子可能是相似的, 因此如果有人能夠告訴我真正的原因, 及它是哪裡的方言, 我會很感謝你的~ 

分類: 中國經驗談, 人間交叉點, 與聞天下事, 雜記與評述。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