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時的交通安全常識測驗

一直想用這個題目來寫一篇文章, 這是我個人小學時代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測驗。當年的這個測驗, 我好像是全班分數最高的小朋友, 考了97.5分, 還拿到一張全校測驗成績優良的獎狀, 基本上全部的問題中, 我只錯了一題, 如果這一題也答對, 那我就是滿分, 就會是全台北市的最高分。但是這些都不是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的重點, 重點是我錯的這一題如果換到今天考, 我應該就是滿分!

這一題是個是非題, 是個新聞時事題。

題目的大意是這樣的, "如果發生了交通安全事故, 電視新聞會比報紙新聞先報導出來。"(民國68年的標準答案是: 正確)

我依稀記得當時的想法是, 報社記者比較關心交通安全這類民生相關的事件, 電視新聞記者比較關心的是政治外交國防事件, 所以不會優先報導出來, 甚至不會去做報導, 而交通安全相關的議題, 在報紙上的篇幅確實也較多, 所以這題應該是錯的, 沒想到, 題目的重點只是在於媒體形態的效率性, 電視新聞可以報導當天的消息, 並立即提供給觀眾, 但是報紙新聞受限於印刷和遞送, 所以要第二天才能見報, 因此電視新聞會比報紙新聞更快速的進行報導。而且老師也解釋, 報紙的消息雖然比較慢些,  但是因為有比較充分的時間, 所以記者的取材角度可以更為細緻, 在整個報導上會更有內容。所以我因為想太多而打了叉叉的答案顯然是錯的, 而且好笑的是, 我當年答對了很多其他小朋友都答不上來的問題, 唯獨只有這一題, 全班也好像只有我答錯…(怨恨啊~)

長大以後, 這件事情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小陰影, 因為就差那一點點就滿分, 而且錯的是一題幾乎全校都答對的問題, 所以實在是很難忘記的, 但是想想也覺得好笑, 這個問題說真格的好像和交通安全沒有什麼關係。另外一個感覺, 則是近幾年才出現的, 現在的電視新聞, 基本上已經從偷偷摸摸抄報紙, 跟進報紙的新聞, 進而堂而皇之的開闢所謂的"讀報時間", 只是把平面媒體的新聞視覺化提供給觀眾, 自己基本上已經很少跑新聞了。所以我的這個陰影也就越來越大, 如果這個測驗改在現在考, 我就應該是滿分才對!

事實上這幾年從報禁解除, 無線新聞台開放, 蘋果日報進入台灣, 網際網路的興起以後, 整個媒體生態有了大幅度的改變。新聞行業雖然競爭激烈, 但因為台灣的區域太小, 沒有什麼真正的重大新聞, 或者做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新聞, 因此所有的新聞取材就走向平庸化, 八卦化, 記者只關心事件的表面現象, 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處理一條新聞, 因此任何新聞事件, 上自國家大政, 下至影劇民生, 全都用花邊新聞的方式來報導, 影響所及, 所有被報導的當事人或是讀者本身也就習慣並接受這樣的新聞品質, 如果一個政治人物只要罵罵人就可以上版面, 那還有誰需要認真研究政策的深度? 如果食品添加物的風險是如此的被簡化理解, 那還需要學校開課嗎? 人人都可以成為專家了. 記者只關心陳幸妤的生活起居, 除了以SNG時刻伺候, 並不斷擴大她在生活受到干擾後的悲鳴, 因為這個非常有可看性, 但在88水災後, 只看到針對性的痛罵氣象官員報導失準, 或是把鏡頭對準了災民, 但對於防災體系的建全化卻沒有人感興趣, 因為這個實在太無趣了。

因此, 電視媒體只需要等著把當天的淺薄平庸平面報導, 拿來再做一下視覺上的跟進, 就立即成為一條可以上的新聞。 然後全國上下都用這種方式來理解和面對新聞報導, 並且天天生活在記者的無知驚嘆中: "哇! 哦! 這裡那裡又發生了什麼事了! 記者XXX獨家為你追蹤水果日報今天已經見報的爆炸性新聞! 針對此一事件, 我們特約的專家教授表示, 不能排除億萬分之一的風險, 而且長期大量使用(每天使用十公升, 連用七十年以後)還是有致癌的可能性, 所以一般民眾(包括記者自己)仍然都覺得很害怕, 合法廠商則表示一切都沒有問題, 至於事件的真相如何, 由於雙方各說各話, 陷入了一場羅生門, 所以只有當事人才清楚, 就留給各位觀眾自行評斷吧! "

各位不妨可以想一想, 現在台灣的電視新聞, 有哪一條不是電視新聞記者把當天的報紙拿來再加工後做出來的? 而且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也都一樣只注重表面現象, 做出來的深度也都一樣的低落, 鮮少去做出足夠深刻的分析。我甚至懷疑, 電視新聞記者大概都已經失去了自己跑新聞的能力, 只懂得看報紙才去追新聞。我有時想, 如果今天台灣沒有了平面媒體, 大概我們也就沒有電視新聞可以看了。

分類: 人生平行線, 與聞天下事。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