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沒有拆掉都會變成古蹟

最近民進黨政府為了正名與去蔣, 想出很多動作, 例如說要拆中正紀念堂的圍牆, 以及更名為台灣民主館等等, 我個人認為, 民進黨也夠悶的, 要拆就趕快拆, 不要在那裡光噴口水, 窮蘑菇, 如果光是一個圍牆的拆和不拆都要在那裡拖拖拉拉, 也難怪這七年來的施政一事無成。

聽說台北市政府也開始和中央鬥法,要指定這個圍牆為古蹟,而綠營人士則譏笑說,才建好不過三十年,怎能稱為古蹟,我的看法是,這回不管有沒有拆掉,百年後自然就成為古蹟,民進黨現在如果要拆一個[未來的古蹟],自然是悉聽尊便。

或許各位覺得很奇怪,這是什麼歪理,不過請各位看一下這個圍紀,就會了解我在說啥。

臺北城

臺北城在日本人以各種理由拆除後,碩果僅存的四個城門,百年後現在都成為了古蹟,中間還被國民黨政府在五十年代粗暴地從原來的閩式城樓改成北方式的樓宇,所以真正的古蹟,只有城座那一半,而當年日本人拆掉的牆,也剛好建成約三十年,兩相對照其實很有趣,日本人可能為了建設等理由,但也必然有去中國化以利殖民的用意,而民進黨要拆圍牆則是為了去蔣和獨台,因此不管最後圍牆有沒有拆掉,除非全部打掉湮沒它,不然仍然會變成所有人記憶中的一部分。

因為,百年後城門已經成為古蹟,所以有城門定有城牆,因此即使日本人將它拓為三線路,或是今日的愛國西路-中華路-忠孝西路-中山南路,人們還是會說,這就是當年的台北城牆原址,當年這裡是有牆的,建好三十年後,還不是古蹟,就被當政者拆了。

百年後,我們的子孫也會說,這裡原來是有牆的,你看那個台灣民主館古蹟,以前叫中正紀念堂,建成三十年後,它的圍牆就被當政者拆了。

所以,我建議如果民進黨想要做得絕一點,最好是全部夷平它,然後建別的東西,就像模擬城市一下,按一下就全部夷平,好爽,千萬不要拆一半留一半,不管拆掉的或留下來的,否則還是一樣都會變成古蹟,以及存在人們心中的記憶。

分類: 與聞天下事。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不管有沒有拆掉都會變成古蹟〉中有 2 則留言

  1. ChunMin表示:

    我基本上是反對以政治角度對中正紀念堂動刀。
    我們學日文的,或許比較清楚日本觀光客參觀台北市的重點,以政府機關來說,中正紀念堂的景觀是其一,忠烈祠的衛兵交接是其二,若是為了政治鬥爭而破壞觀光資源,其實是相當不值的。
    如果中正紀念堂代表的意念真的令台灣人民不快,我覺得或許可以先從改名的方向著手,盡量不要破壞建築本體,最重要的,還是要從長計議,找出對台灣發展觀光影響最小(甚至改變後可能加分)的一個解決之道,而不是為了政治去犧牲一切,這是較為可惜的。
    老實說,中正紀念堂對觀光客的意義,說不定反而大於台北市民,它是一個資源,政府應該學著好好利用。

  2. 毛主席表示:

    這陣子去中國化倒是讓我想起毛主席
    他創簡體字以表『一統大中華』
    我們也可以仿效日本韓國
    再來正『道路街名』有中國地名全改成古台灣地名
    最後大絕招『自創台文』『去漢姓』
    十年以後台灣國父就真的是 陳隨騙了(我有空白喔)
    有空可以翻翻現在國小國中的社會課本
    會發現真的很多染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