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而不見, 存而不論-談台灣鐵皮屋現象的論文

過年想要整修一下房子, 結果上網看到這一篇論文報告。

視而不見、存而不論-「鐵窗」與「鐵皮屋」現象:被忽略的本土意義

個人認為作者的角度非常的特別,雖說和我想像中的學術論述有一點不同,但是如果當成是一篇深度社會現象報導,如遠見或天下雜誌的專題,則更為具有可觀性且引人反思。值得推荐。

因為過去老婆一方面對於鐵皮屋造成的景觀亂象很不滿,但是場景落到自己棲身的老社區,看到鄰居們一窩蜂的加蓋陽台,也不禁動起整修外推的念頭,這種矛盾心理其實每個人或許都曾有過,而這篇文章點出了很多台灣人潛意識深層的心理因素,透過比較主觀的評斷用語,其實更明白地呈顯了這個行為現象。和老婆一起看這篇文章,好幾處都不禁會心微笑。

為尊重原作者著作權,就還是請各位移駕過去看囉。這裡就不作引述了。

分類: 與聞天下事, 點滴流水帳。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視而不見, 存而不論-談台灣鐵皮屋現象的論文〉中有 6 則留言

  1. Joy表示:

    很好的論文,提醒我們省思自己的生活育文化。中國人普遍有一兼兩顧,不願浪費的美德。板凳可以休憩可以墊腳,豬不只可以做成肉排,內臟亦可成為佳餚。這些節儉的態度,是西方人難以想像的。
    我在美國學設計時,老師教我們要”讓空間動起來”:床放在房間正中央,牆做成圓弧狀,在我們東方人看來,根本是浪費空間。但是由於魅惑於空間的美感呈現,我全盤接受了這種浪費空間的原則。記得當年回台應徵設計師,面試我的第一家公司,經理雖然賞識我喝過洋墨水後擁有的創意,仍然不放心地叮嚀,一定要”先把咖啡倒掉換成茶”。當年我驕傲地拒絕了這個建議,今天回想起來,發現他是有智慧的。
    設計的根源完全來自西方的文化,本身是極為理性的一種科學。所謂設計,即在事物未成形之先,就要思考周密,計劃周全,這樣作品完成時,不但節省成本,使用起來舒適,更重要的是用起來賞心悅目,讓使用者身體與心理的各項需求,都能獲得滿足。雖然如此,一件設計作品要得到基本分,成本和功能性必須先被滿足,舒適與美觀才有加分的效果,如果一件作品只有美麗的外表卻不堪使用,充其量只是一件藝術品罷了。由於設計根源於西方,成熟於西方,在臺灣,文化這個因素,很少被設計人拿來考慮,我們忙著學德國的建築,義大利的精品,美國的多媒體設計,卻忽略了設計的本質,是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而存在的。人們天天品嘗的是生活,是文化,設計只是杯子,與其直接要求我們的同胞用咖啡杯喝咖啡,不如就讓他們喝茶,設計師的工作,不過是幫助他們發現,使用漂亮的杯子喝茶,生活似乎更有味道。
    中國人安土重遷,愛買屋買地置產的投資習慣,有中國人的地方,地價一定不會低,加上中國文化中一兼兩顧,不願浪費的美德,成就了這種鐵皮屋加蓋的違建文化。謝英俊建築師設計的「日月潭邵族安置社區」,黃聲遠建築師設計的「宜蘭縣社會福利大樓」,都提醒了我們,先尊重文化,再提升美感,否則,台灣設計師眼中所謂的「理想設計」,因悖離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將永遠沒有落實的一天。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談談最近的去中國化運動。其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設計的重心,已經來到了中華的文化圈。我有許多國外的朋友,對歐美的設計瞭若指掌,他們要看的,是我們最貼近的文化,也是我們最有競爭力的文化,沒有人比我們能設計出更屬於東方的作品,可惜的是,當代的臺灣孩子,比起功夫茶來,似乎更了解咖啡! 我們的教育,是不是讓我們的孩子離全球化更遠了呢?

  2. kIKI表示:

    你好~目前我正在研究鐵皮屋的現象,無意間發現你的blog,當中你提到”視而不見, 存而不論-談台灣鐵皮屋現象”的論文,我對這篇論文很有興趣,但卻聯結不到,在碩博網中也查不到,能否你提供我一些方向,這篇論文對我很重要,麻煩你了~謝謝

  3. jacklo表示:

    這篇論文的作者是謝明哲,應該是台北科技大學的論文,建議你把論文全名拿去google一下,看看是否可以找到別的連結,要不然從我的連結上,也可以看到年份,然後到台北中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去調閱看看.

  4. k表示:

    視而不見、存而不論--
    「鐵窗」與「鐵皮屋」現象:
    被忽略的本土意義
    http://mj-paper.blogspot.com/2001/01/blog-post.html
    http://mj-paper.blogspot.com/2002/05/metal-grating-metal-shacks-unexplored.html

  5. specific表示:

    整體文化上的自卑感造成的吧, 加上殖民式的強大商業化侵襲, 一般人西瓜偎大邊, 疏離了自身的東西,文化濃度一代代地稀釋下去~
    林懷民也提到這個問題(本期天下雜誌).
    據觀察,也許鄉下長大的孩子,不管語言或生活方面,比較能保有[原汁原味]的觸感,都市孩子已在補習班&家長特意引導之下,日化美化歐化等衝擊成一個奇特的個體.
    感謝joy的文章,非常受用

  6. specific表示:

    抱歉, 澄清一下, 剛才的發言要回應的是joy回文中的最後一段(去中國化與全球化–比起功夫茶,更了解咖啡), 而非版主引用的[鐵窗與鐵皮屋]一文中的討論.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