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的定義

所謂的高學歷,我一直認為不能只看學位,而必須要和取得學位的時代與性別等因素放在一起衡量。

15年前我考上博士班時,當時的系主任一時心血來潮,召集了全系的在學研究生來開會,才發現系上在學的博士生(從博一到博N)居然有八十幾個人,而本系從民國50年設立博士班,到民國80年止,30年間總共也不過才畢業了50位博士,15年後的今天,情況其實絕對不會更好。當一個社會不斷鼓勵年輕人提高自己的教育水準,教育體系也就得不斷擴充,以容納更多的人就讀,這其中就難保沒有供需失衡和品質降低的問題發生。

一個具有博士學位的年輕人,他本人和被社會認定的能力和條件究竟是如何? 而這個社會又有多少這樣的職缺? 如果他找不到這樣的工作,或是個人能力並不及於此,那拿這個學位很可能只是害他有了錯誤的認知,或是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找個碩士學位就可以做的工作,一樣是浪費了數年求學的光陰。

以博士來說,一般認為具有高深的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同時有著原創性的創意想法,領導一個研究團隊從事研究工作,還有良好的口才和教學能力,可以不必修讀教育學程,就直接取得大學助理教授資格,或在產業界或研究單位從事研究工作,並領導碩士級的人員。以碩士來說,則是具有研究執行能力,對自己所執行的研究有著清楚的方向,可以獨立完成一本結構完整的研究論文,可以在產業界擔任研發工作或領導幹部,也可以在大學擔任講師教學工作,但是先看供需,這樣的職缺需求和大學所供應的畢業生人數是否相當? 次看品質,現在的博碩士們,各位自認具有這樣的工作能力與知識條件嗎?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多少有被稀釋的。甚至我自己也是在被稀釋之列,如果是從早我十年畢業的學長眼中看來的話。

不過就這一點,一些我尊敬的朋友們並不完全認同,我慢慢也發現單用這個觀點並不能說服他們,而我其實有另一個想法正在醞釀中,過幾天再來寫。

這一篇主要想要先來討論一下所謂高學歷的定義問題。因為我最熟悉的還是我自己的家族,剛好我們家族唸得書也挺多的,因此就從這裡開始寫起好了。沒有自我吹捧的企圖,只是要說明,學位並不是社會競爭力的充份條件,只是一個相對的必要條件而已。

我的爸爸和媽媽都是大學畢業,只得有學士學位,但是他們一位已經74歲,一位今年剛滿65歲。他們大學畢業的時間,一個是民國45年,一個是民國52年。我爸爸當年唸大學時,全台灣只有四所大學(台大,師大(省立師院),中興(台中農學院),成大(台南工學院),那一年全台灣只有2303名大學畢業生和53位碩士。而媽媽畢業那年全台灣只有6360位大學畢業生。若再加上當年的社會風氣並不鼓勵女生唸太多書,所以大學裡的女生只占約1/4,所以我媽是當年1600個大學女畢業生中的一位。若從這樣看,他們當年不必唸碩士博士,也可以算是社會上的菁英高學歷分子。如果以2004年來看,台灣這年共畢業了2165名博士,42334名碩士,和210763名學士。相去實不可以道里計。而他們後來的人生,絕對比現在一個博士要精彩。

事實上就以我和老婆拿到碩士學位的民國82年,全台灣同時和我們拿到碩士學位的畢業生,也不過10448人,所以老婆當年也勉強可以算是高學歷,當年她去唸碩士,就有點像是我媽唸大學一樣,鄰里間總有一些人不以為然,但和十二年後的42334人相比只有1/4,所以台灣生產的碩士學位也一樣在快速擴增中。我深信這對社會的影響絕對是多層面的,或許可能確實有些好處,但也絕對不能忽視其發生的負面社會意義。(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因此,這個社會上所謂的高學歷,其實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要從總人口數,性別,一般國民受教育年數,受高等教育占國民的比例,社會的人力供需,以及教育本身的品質和畢業生社會競爭力等來做一綜合評比,而不是單看拿到多高的學位就可以認定。至於說台灣是否能提供一年二千多個博士相當的工作職缺,以及這些人的水準和二十年前我們老師輩的博士學位是否相當,以及這些具有相當學位的畢業生最後達到怎樣的均衡,並對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就留待之後慢慢再討論。

分類: 教科文話題。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高學歷的定義〉中有 7 則留言

  1. BartII表示:

    好想知道你的想法
    可不可以趕快寫
    我就是你所說的能力被稀釋的土產博士
    台灣根本沒有相對應的job market胃納這些土產博士
    所以我被迫到美國先窩在學術單位裡 同時探頭出來找工作
    花那麼多年時間讓家人等待 期待所拿到的學位
    卻在求職時四處碰壁
    面對未來感到 憂心 茫然
    對自己感到 質疑
    對家人感到 guilty

  2. 三隻小豬表示:

    現在的政府都是短視近利
    為了掩飾無能,盡是做些馬上有成效卻無用的事
    高學歷為了是提高競爭力
    但是台灣過多政爭已喪失先機優勢漸漸只能朝服務業發展
    將來國家人民花大量時間金錢培養一堆大學生
    卻只能去餐廳當服務生口裡喊著『歡迎光臨』
    碩士頂多去僅存被綁在台灣的夕陽高科技業當高級技術人員
    博士沒出路只好去各級學校當教師
    真不知現在的父母想要養兒女到幾歲?

  3. jacklo表示:

    兩位的意見都和我相近,我會在下篇文章中一併回覆.
    台灣的社會雖然部分因高學歷化而改變,
    但也有些還來不及改變,這種情況所造成的影響和問題,
    才是最可怕的. 現在正在寫, 寫好後就會放上來.

  4. BartII表示:

    高學歷者對於社會進步與發展最重要的關鍵
    應當是他們保持相當程度傳統知識份子的理想性
    從而提供源源不絕的熱情 與創造力用之於改進社會
    現在這些高學歷者的數量激增 相對於合適的工作 增多粥少
    此外 大環境前景不看好 看不到未來希望
    因此面臨並陷入空前的生存競爭
    在生存危機之下 人自然而然會作最保守的選擇
    退而求其次 追求過過小日子 能夠溫飽就好
    頂多看看電視 罵一罵
    熱情消失 理想幻滅
    不用再期待這些高學歷者有什麼大開大閤的格局或企圖
    長久下來 社會將失去前進改造的動量
    這是小弟一點卑微的意見
    天天投履歷 找工作 經濟壓力下 還談什麼學術研究熱情呢

  5. jacklo表示:

    是啊,學歷的矮化與貶值,
    基本上就是貨幣理論上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不是一般認為的衍伸用法)
    這是人的行為和人性使然,但是是否要加以控制或干預,
    則各方的說法就不一定相同了.

  6. 2004年曾經寫過一篇「博士太多」談到台灣因為大學擴大招收學生,導致整個畢業生就業與社會職位供需失衡的問題,之後在2007年初也有一篇文章談到「高學歷的定義」問題,到了大陸工作後

  7. specific表示:

    版主~ 期待您的下回分解~
    在大學教書的老公,一再勸阻我念博士,說若單純對研究有興趣,可以自己做,不必花數年心血去拿學位,然後找不到工作。還不如以現有的才能做一點不一樣的事,也許可以在就業市場中殺出一條路~
    他的話一開始讓我很不服氣,放眼四周很多能力不強,也無心學術的同學都拿到學位,找(卡)到教職了–唉~現下教書安定,人人喜歡),看了您的文章後心想:也許他是對的~~
    樓上的加油,不要太消極,機會總是會來的~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