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考上五所博士班談起

聯合新聞網:陳耀坤 一口氣考上5博士班

這是聯合報的地方新聞中心發的文教新聞。一般來說,地方記者多半對優秀的子弟都會作些報導,例如考上高考,聯考榜首等等,多年以前若某人取得博士學位,也會成為地方版的新聞。

乍看之下,會覺得這個學生相當優秀,得到多所大學博士班的認同,再想一下,這個人其實占去了五個教育名額,但只能唸其中一所。(當然如果他沒去唸,但該校有設備取名額就還好),但是如果繼續深思這個學生被報導考取五所大學博士班的事件背後,其實有些問題值得探討。並不只是表象那樣簡單。

至少在我看來,這種報導代表著國內的博士養成教育,也被認為是脫離菁英化教育,進入教育普及化的範疇。簡單來說,只要進入這個領域,就會有學者出來表達,只要學生有心向學,自己也有能力,政府就應該開放機會,讓他們唸,以提高國家人力素質…這樣的論點。但是,從國家投資一個人才進入博士養成教育的觀點來看,是否要比照大學和碩士班一樣來看待考上博士班這件事,我認為還需要商榷。

從很久以前,台灣學士課程就不再是菁英教育,而是一種通識教育,意味著是一種較高等的知識教育。碩士課程則是一種學術研究訓練的深造教育,最近因為許多人也認為在社會上求生存,適當的邏輯與研究方法訓練也是必要的,所以漸漸也走向開放與普及的路線。這些我並沒有認為不好。最起碼代表著是社會人力與競爭力的進步,只不過因為社會的人力供需,使得學位學歷不再能夠做為篩選人才的條件,這些人必須用別的條件來參與競爭。從表象來看,當一個碩士班研究生只要做滿一定時間的研究,交出一本還算是有點內容的研究論文,大約都能畢業,就知道他和大學文憑其實類似,漸漸只是個證明文件,只是初級和中級的不同。在今日知識普及化高與進步的情況下,確實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和時間才能稱為學業有成具有基本能力。所以社會如果普遍認為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唸完大學甚至碩士才叫做學成,我基本上並不反對。

但是到了博士課程,至少在前幾年,學界裡都還不認為這是一種可以拿來當作人才差異化的條件。因為博士學位有其一定的目標,必須要有具原創性的創見與研究成果才能畢業,因為研究沒有具體結果而不能畢業的博士生其實所在多有,一般也不會認為沒拿到學位的博士生能力不足,而只是研究沒有突破。換言之,唸博士班做博士研究是個人在學術上的挑戰,而不是一個求學的必經過程或是能力的評價。若成功拿到學位,一般就會選擇學術或應用研究的工作路線,留在大學或研究機構繼續工作,所以也等於是一個生涯上的選擇。

所以一個碩士沒有繼續攻讀博士,一般的理由並不是因為自己競爭力較弱,而是對做深入學術取得創見沒有太大的興趣,並不需要以唸博士來證明自己比較優秀,我的同學朋友中,也有很多人唸完碩士就出社會,且表現非常優秀,他們根本沒有打算要投注四五年的時間去攻讀博士。

換言之,如果有人到處去考博士班,第一層的意義是他很喜歡做學術研究,也很希望進這一行,這點沒有問題,他可以如報導中的主人一樣,最後找一所最合適他的大學去攻讀學位。但是我比較關注的是,博士班的入學考試其實並不是一種人才的競爭與篩選,反而像是一種面談與評核,教授如果認為這個學生適合,只要基礎能力不要太爛,其實就會錄取,所以考取五所博士班,並不像報導所想要表述的,他比其他只考取一所博士班的人要更優秀些,充其量只代表有五個研究所認為這個人適合做他們的博士生罷了。唸不唸得出來也不一定。故不應該把考上當成一個指標,最起碼應該以唸得畢業才當成一種成就。

但是從這類報導,可以看出一般人還是認為一路往上唸到博士才算完成學業,再加上各校的教授們為了取得較為廉價的研究人力,更廣設名額供學生來就讀,如果總額沒有管制,又像碩士一樣不做好論文考核的品管標準,任意發給學位,未來造成流浪博士滿街走的景況,可能也就不會太遠。

分類: 教科文話題, 與聞天下事。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