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生 長大做什麼?

每隔幾年就會有這種新聞評論. 反正也就是那幾個樣板人物會被記得, 像楊柏因, 于如岡等.

楊柏因如果不是因為有個數學教授老爸, 恐也難成新聞人物.

72年于如岡以科學展覽保送那一年, 我也同期參加科展, 因此在會場有過短暫的互動, 其實當年就看得出他是那種典型的學者型, 不擅言語但是思考深刻的人物, 和我這種社交型的不太一樣. 不過我是民國62年就以第一屆資優小學生也被關心過, 可以說早了至少10年. 當然因為我現在的發展也只普普而已. 就不用再提當年勇了.

資優生 長大做什麼? 記者林麗雪/報導

相對美國彈性多元的資優教育,台灣起步晚,且制度僵化,遲至民國74年左右,當年數理資優生楊柏因是首位爭取到跳級升學資格,隨後于如岡、楊金龍、單中傑也循此發展,10~20年後,這4人分別在國內外大學擔任教授,從事學術研究。

而他們的進路,也成國內後續數理資優生的主要途徑之一,例如建中81年畢業的318班資優學生,目前全都在歐美重量級大學進修博士學位。台灣資優教育遲到民國60年代才開始進行,從國小漸進推行到高中,領域包含數理、音樂、美術及舞蹈等項目,其中以數理資優生發展最受到注目。但直到民國70年初,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楊維哲就讀北市和平國中的兒子楊柏因,經鑑定數理程度早已超過台大數理學門學生,而社會輿論認為強留他在國中就學,無異浪費年輕天才的時光。

當年國內還未訂定資優生越級就學的鑑定辦法,在前教育部長朱匯森同意下,楊柏因國二跳讀師大附中,高二又跳級台大物理系,22歲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目前擔任淡江大學數學系教授。楊柏因談及首開數理資優生跳級升學先例,曾在訪談中提及:「自己在求學過程中,屬於在社會行為適應和與同學相處困難的人,且因體能不如同班同學,而感到挫折。」楊柏因專注組合學、密碼學研究,少有社交活動,而在民國70年代扮演尋找台灣頂尖數理資優的楊維哲10餘年來少談資優教育,他常說到小孩正常快樂成長最重要。

除了楊柏因外,當時台南一中學生于如岡、武陵高中楊金龍、建中單中傑,陸續成為國人期待「新星」,于如岡目前是美國普渡大學教授、楊金龍為台灣清華大學教學,單中傑則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建中教務主任曾政清長期追蹤建中數理資優班學生進路發展,他認為,事實上,直到1980年代末期、1991起,我國派國家選手參加國際科展、數理奧林匹亞競賽,至今數理奧林匹亞獲得212面獎牌,像單中傑就是其中之一,現在早期得獎學生多在歐美重量級大學讀博士或博士後研究,未來發展潛力,值得期待。

國內多數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無異,須參加升學考試,才能繼續升學,台灣師大特教中心主任郭靜芝曾經研究國內跳級資優生、女性資優生發展情況,她說,在女性資優生部分,只約2成留在外國發展,其中又以數理資優生最多,而語文、舞蹈、美術及音樂等資優生,超過8成從事與自己專長的教育工作。而從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台中一中、南一中、南女、台中女中及高雄中學等校數理資優班畢業生的進路來看,絕大多數的學生升學台大、清大及交通等知名國立大學熱門學系,頂尖學生往往讀台大醫學系、台大電機系,不過,台北市特教中心主任、建中教師劉貞宜分析,近幾年不少建中資優學生選擇基礎學科,棄醫學、電機,讀物理、數學,顯示新世代資優生對進路自有定見,不受社會價值觀影響。

【2005/03/19 民生報】

分類: 人生平行線, 人間交叉點, 教科文話題。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資優生 長大做什麼?〉中有 7 則留言

  1. teenpray表示:

    Your web is really very excellent!n內容超紮實的一個網站。

  2. Penguin表示:

    hi 學長您好,我也是農化系的學妹。很喜歡這個 blog,不過對於楊柏因的一些 comment 我有不同的看法吧。 🙂 就算他爸爸不是楊維哲,他也是會有一片天空的。他真的是個很聰明的人,非常的聰明。另外,他也是個非常正直的人,比如說他堅持不浪費資源,所以他不騎機車、不開車,完全靠大眾運輸系統、腳踏車和兩條腿移動。他現在在密碼學的領域努力,也開始打出一點名聲(他也是這兩三年才把研究領域自組合學 shift 到密碼學),以他家(楊維哲、楊啟東)的背景,把他弄進台大教書,應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但是他連台大的邊都沒摸上過(包括曾經申請台大教職… 當然不是數學系的教職),他很努力走自己的路,希望可以走出「台灣第一號資優生」的光環外。 🙂

  3. jacklo表示:

    To Penguin, 我同意你的觀察, 我在文中強調的其實是, 很多天才往往會被埋沒在塵世中, 但是楊柏因因為有一位關心他的學者父親,所以他得到了注意,這並不代表他本人是否有意或實際有利用這個注意來爭取自己的機會, 我也不認為他本人的特質會受到影響,更有甚者,我也相信他一定也很清楚,必須要走出這個光環. 所以擁有這個光環是幸執或不幸? 其實很難有定論
    以我個人來說,我在小學時也有被注意過一陣子,但我很幸運地沒有繼續被注意,所以反而可以自在地發展自我.也因此對楊柏因的情況,更能多一層的理解和體諒.

  4. Hermann表示:

    于如岡問題…
    哈…
    內容可多啦..
    你可先刪文e我…

  5. 台灣製造的阿文表示:

    很有趣的文章, 讓自己反思以後能做什麼

  6. Hannah表示:

    我的表弟曾代表美國到德國參加數學比賽,他的妹妹也是全州數學冠軍。可喜的是他們可以只選擇數學跳級,仍在正常的年齡近入大學,和同齡的孩子在一起成長,享受該有的年輕歲月。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資優生都喜歡被套上光環,因為光環一點也不能滿足他們對數學的探索。台灣的“跳級”,其實是要求資優生因IQ 跳級,連同 EQ 也要跳級,可憐的孩子啊!

  7. aaaaa表示:

    楊金龍?是王金龍吧?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