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某支蘇格蘭威士忌的酒品廣告, 我最早是在電視廣告上看到, 然後又在某個入口網站的橫幅廣告上出現, 顯然是近強打的一個主題。
當初看到電視廣告的時候直覺上就感到不太對勁, 首先, 用秒當單位來"等待" ? 因為若以賣酒一般強調"陳年"的概念來比較的話, 396000秒的時間並不很長啊? 仔細算了算這個時間, 等於110個小時, 也可以說是相當於4天又14個小時。賣酒的說自己釀的酒是等待了大約4天半釀出來的? 而且強調是漫長等待? 看了網站, 也有一句"堅持逾百小時的等候", 表示110小時不是算錯, 而是廠商本來就要表達的說法。
不管是對身為一個學食品科學的我, 或只是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說, 都實在太奇怪了。
仔細再閱讀了網站上的內容, 才了解到原來廠商想要突出的產品特點, 是在微生物醱酵的階段, 採用了低溫長時間的醱酵法, 廠商認為這個技法提昇了酒的口感, 和一般時間較短的醱酵法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做為它的主要賣點, 並推出環繞這個賣點的活動, 想要讓消費者記住。我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又是一個酒品賣點的重新切割。成不成功我不知道, 只覺得台灣酒品的營銷炒作, 實在已經有點走火入魔了。
先說一下, 如果有上過王志剛老師的行銷課, 就知道這種拼命也要切割出獨特賣點(unique selling point, USP)的手法並創造消費者需求或認知度其實並不少見, 例如尿片要分男寶寶和女寶寶專用, 冷氣要強調迴轉式壓縮機, 冰箱要強調冰溫保鮮, 電視機要強調平面直角, 實在找不到USP時, 衛生紙和感冒藥就只好強調差一個字就是山寨貨, 或是第一個得到國家認證, 牌子老品質好, 或是日本銷售第一等等…。有的特點確實是消費者可以理解和感受到的, 而有的只是為了給消費者一個理由, 或只是為了要給產品特色一個不一樣的說法而勉強為之。
以酒品而言, 我們一般會聽到的不外是以下幾種賣法:
-
產地:葡萄酒就強調法國, 威士忌就強調蘇格蘭, 白酒就強調金門, 贵州, 黃酒就強調紹興…
-
原料: 特選的葡萄, 小麥, 穀物, 大米…
-
工藝: 像威士忌會強調的一般是蒸餾方式, 儲存方式…
-
年份: 一般消費者相信酒是越陳越香, 15年皇家禮砲, 30年陳釀老酒, 百年老窖…
-
稀有: 只在特定的條件下釀給特定的人士享用, 或己經絕版, 喝掉一瓶少一瓶…
前面的大概都己經賣到爛掉了, 消費者也都聽膩了, 所以這支酒品試圖再找出一個不同的賣點, 就是強調微生物醱酵階段的技法不同, 其實這個手法在其他產品早就用過了, 2001年時的一支醱酵乳-活益比菲多, 就強調過它是72小時長時間醱酵, 所以風味特別好, 事實上, 幾乎所有養樂多類的稀釋醱酵乳, 醱酵時間都是72小時, 其實它是跟歐式的優格或是濃稠優酪乳比, 後者的醱酵時間大約只有12小時, 可是這也根本沒啥了不起, 只好騙騙外行人。
而酒品強調這個重點, 尤其是威士忌這種酒, 其實非常奇怪, 因為威士忌是一種蒸餾酒, 先用小麥醱酵, 這個過程類似啤酒, 然後用蒸餾的方法提高酒精度, 然後再放入橡木桶中熟成, 經過幾年到十幾年的陳年化, 才得到威士忌, 各位覺得哪一個步驟比較會是酒味更好的關鍵呢? 原料, 菌種, 蒸餾, 熟成, 甚至醱酵工藝本身, 似乎都比那個微生物醱酵的時間更加重要吧, 而且醱酵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菌種, 不同的菌種在不同旳醱酵條件下, 就會導出一個合理的醱酵時間, 一般釀造啤酒大約是3天左右的時間, 但4天半左右的釀法其實也不少見, 溫度放低一點, 酵母菌的生長就慢一點, 基本上也不算稀罕, 所以只談醱酵時間而把菌種, 溫度與醱酵工藝等略而不談, 恐怕也有些捨本逐末。或者多少有故弄玄虛之嫌。
更好笑的是, 一般消費者對酒品的釀製時間, 更多的是投射到最終的熟成與陳化時間, 因為這幾乎已經是常識了, 從科學上說, 酒類的香醇, 更多的是來自其中所含有的醇類物質和有機酸, 經過漫長的時間轉化成各種具有香氣的酯類物質, 沒學過科學, 也都知道三年以上的老酒一定比剛釀好的新酒醇厚好喝, 新酒味道比較刺激, 因此大家要比的時間一般是用"年"為單位, 這回廠商拿"秒"當單位第一個就透著古怪, 故意把110小時說成396000秒, 我想廠商一定也明白, 如果說自己的酒要等待110小時, 更容易和熟成時間混淆, 才需要如此故弄玄虛吧。
再仔細看看網站, 這酒品本身又分成12年, 18年, 32年, 35年四個檔次, 顯示產品本身的陳釀年數還是劃分級別的一個重點。因此更令人摸不著頭腦。究竟哪個才是賣點?
當然, 還有另一個原因, 顯示創意者本身沒有受過足夠的科學(甚至只是數學)訓練。各種計量單位的目的, 除了要令計量者對其計量的對象產生最適當的認識, 另一個目的, 也在於使用的這個計量單位, 對計量行為是存在意義的, 基本上不能亂用, 即便可以換算。我說得有點像繞口令, 舉個例來說, 賽跑的成績用秒當單位, 因為秒數最能夠讓人理解, 也對賽跑成績的計算具備最佳的意義。建築一楝房子, 我們會使用工作天來計量, 不會計時, 更不會計秒, 因為蓋房子的工期, 不會在最後需要爭分奪秒, 又不是電視冠軍。釀出陳年好酒, 使用的單位自然就是年, 而不會是日月, 真要比較微生物醱酵時間, 也使用的是小時, 而不會需要讀秒。尤其是"等待"這個動作本身, 多一秒或少一秒並不具有意義, 小時可能會是比較好的單位。
我個人寧可看到廠商使用"110小時的漫長等待", 也不能認同"396000秒的漫長等待"這樣一個既不符合科學又不符合文學的用法。只能說自己又再一次被所謂的廣告創意給搞到頭大, 真的很想求求他們, 這個世界己經夠令人煩的了, 請不要再自以為是地搞這種廣告好嗎?
(P.S.老婆看了我的文章後對我說, 這個產品會引起你的注意並寫出這麼長的文字, 可見它的手法還是成功的….唉….這倒也是啦~)
搞廣告和宣傳一般都是企劃處在處理(研發的建議根本被當作是屁),而企劃的人大部份都不是學科學的,所以它們對這方面的考慮也不會太多.它們只要搞出噱頭,成功劃出獨特賣點,它們就達成目的了,根本不會考慮一些技術和邏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