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元旦博物館之旅的首要目標, 看過網上的一些介紹, 覺得不錯, 以前在台灣也有看過相關的錢幣展覽, 是在台北市南海路的歷史博物館, 對中國錢幣算是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但是由於自己年齡有所增長, 加上對歷史和金融貨幣的認識也提高了, 所以這次去參觀的感覺相當不錯。
位於前門附近西交民巷的博物館入口, 從地鐵二號線前門站步行500M可達。
由於當天下了場小雪, 參觀的人不太多, 我好像是上午第一個訪客, 花了十元買門票, 再花十元租了個語音導覽器(押金100元), 從2樓的古代錢幣展開始參觀, 再上3樓參觀近代錢幣, 最後到1樓參觀古代錢幣的鑄造示範展, 總的來說古代實物錢幣的種類非常齊全, 加上有導覽器的幫助, 等於從錢幣的演進上又重新溫習了一次中國通史, 而三樓的近代鈔券展, 則可以看到中國和西洋貨幣金融交流的過程, 以及抗戰到中共建政期間的貨幣混亂情況, 我對中共在打游擊期間發行的貨幣興趣比較小, 但是從建政以後五套人民幣的演進, 則可以看到貨幣仍然緩慢的在貶值, 現在的人民幣雖然還保留角分的單位, 但是基本上己經很少看到分級的輔幣了, 而一百元人民幣也算不得是大鈔, 可是早年的人民幣, 卻是以角分做為流通的主力。至於國民黨遷台前的法幣金圓券與地方貨幣, 更可以看出人民在社會動盪時期對鈔券的不信任, 以及劇烈通貨膨漲的現象。
當年的最高面值鈔券, 新疆省銀行的法幣六十億元, 但如果如票面上所說可折一萬元金圓券, 而金圓券最後發行了百萬元一張的版本, 在金圓券退場之日, 一億五千萬元的金圓券只能折算銀元一元, 這張鈔券的價值其實蠻低的…
另一個收獲則是, 看到了很多中文的原始意義, 如鋌指的是一塊銀磚, 所以就理解了"鋌而走險"這個成語的意思, 而錢幣母幣中間的方孔稱為"金口", 奉皇帝令啟用才可以打通, 稱為"開金口", 又如鑄幣的母板稱為模, 而造出來的陶制凹版稱為範, 兩者合稱"模範", 很有意思, 這次因為有點算是在趕場, 只待了二個多小時, 下次可以帶老婆兒子來再慢慢看。
去年元旦, 我在北京一天跑了四個博物館, 今年也不例外, 老婆孩子還在台灣, 正好可以來個博物館之旅續篇。由於上次把幾個集中在一起的博物館一次看了, 所以這次的規劃重點變成–坐地鐵+
(哇, 都過去一年了, 才想起要把續集寫完, 下面記錄的是2010年1月2日去北京博物館的遊記)
離開中國錢幣博物館後, 本來想前往位於前門的北京鐵路博物館, 結果還在整修內部, 沒有開放(註: …
這是2010年1月2日, 我的北京博物館之旅第三站, 之前去了中國錢幣博物館和北京市規劃展覽館, 走到這裡時, 己經下午一點半了, 腳好酸.. 東交民巷是歷史上有名的區域, 清朝時政府戰敗, 各國聯
完成了中國錢幣博物館, 北京規劃展覽館和北京警察博物館的參觀後, 其實腳己經快要走斷掉了, 包括參觀和移動都是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