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Zonble網站針對這一篇寫的迴響,不過好像有字數限制,所以暫時保存在這裡.
雖然趙寧趙校長的資料可能有誤,但因為我之前也關心這個問題,但Zonble的這個資料還是不太對,那裡只有大學院校的學生數,五專,四技,二專,二技等也是廣義的大學畢業生,
所以要加上技專院校的人數,http://www.tcte.edu.tw/index.php,同時應該不要把碩士班和博士班等研究所階段併計,因為那是另一個學程階段.如果這樣看, 加上技專招生人數, 現在每年的招生人數應該超過十萬人
我採取的方法是往前面看, 20年前的出生率大約是35萬人, 大約有1/3的人約11萬報考大學, 現在已經是呈現報考即等於錄取的狀況, 幾乎不會有考不上的人, 只有考上不去唸選擇重考的人. 事實上重考生已經等於一人占了前後屆二個名額, 故如果扣掉重考者, 現在的大學容量已經超過學生人數了, 所以各校多少都會有缺額,
20年後情況會改善或是更為嚴重? 我是認為會更嚴重, 即使有意唸大學的人數比例增加, 但是絕對人數仍可能會是減少的, 這個社會還是有很多人唸不起大學, 而各大學也沒有主動退場或減招的理由,只能被動因為無法經營下去而遭淘汰, 所以可以看一下未來五年的走勢, 大約就可以證明這個推想.
反高學費有了新方法
反爛大學學店賺黑心錢也有了新方法
萬人考大學活動正在寧靜革命中
請加入考大學的行列
讓只想吸乾學生學費的不適任大學停止招生~~
http://www.wretch.cc/blog/hero1999tw
看了你和駱教授的一些論點,其實我覺得兩者是不會有交集的,因為你們不是在談同一件事,駱教授一向堅持教育普及化的正面意義,並且以理想化的觀點去論證,這些都值得尊敬,但我認為理想化的情況其實是不存在的,正如同所有經濟理論都只能解釋部分的現實,但一定也有一些無法解釋的地方.所以我個人後來就很少參與這類討論,因為沒有人是活在烏托邦中,大學就是有辦的不好的,學生就是有不用功的,學費就是有不合理的,畢業後就是有找不到工作的,對這些情況,理想論者都可以忽視它,並且樂觀看待並支持教育的繼續普及,因此你可以自己去做你想做的,不必介意其他人的看法,駱教授當年學生時代,也曾憑著自己的信念,做過不少衝撞體制的事情,我想可能當年也必然有某些學者並不認同吧.
不知你願不願意加入今年考大學的行列?
目前已經進入整合網民力量的時刻了
你願意嗎?
如果願意請到萬人考大學部落格悄悄話留言
謝謝你
也請你看完這一留言後
刪除此留言
謝謝你
我想有些人本來就不想唸書吧,還普及咧!另外有些人不是不想念,但是就是不開竅。這種人高中畢業都很勉強了,還讓他讀大學?真正想讀書的人,留級也會讀。他不是不想念,而是讀不懂。
大學不是義務教育,沒有必要給每個人唸。現今有人唸,是因為要文憑。但是讀了後段大學,結果作清潔工的大有人在,因為公司不會輕易應徵沒聽過大學畢業生的履歷。這樣,你讀了大學有意義嗎?結果是大學文憑沒用,還得讀碩士。那為何不一開始就把大學把關好?人生有幾個四年?
真的想讀書,高中三年還考不到100分嗎?保障這種人的就讀權有何意義?還不如留級重讀高中咧!
如果不想唸大學的人,都能跳出傳統文憑主義的思維,那我倒覺得大學走入自由競爭的階段是可行的,但是文憑主義其實只是一種表象,根深蒂固的其實是傳統文化對知識與能力評價的方式過於局限, 才導致大學文憑和大學教育的目標被扭曲,駱教授的理想化觀點是忽視文憑主義這個文化潛規則的影響,而辦大學的人也未必也都真的是純從教育普及理念出發,因此這些討論到後來都失焦.
曾在私立大學擔任講師,有些感想:
(「」內文引自jacklo)
[如果不想唸大學的人,都能跳出傳統文憑主義的思維]—->
問題就是大多數人都不能也不敢,很多學生&家長認為大學文憑是就業的「入場卷」,所以學生上課情緒也很低落,因文憑是「繳給別人看的」。
「根深蒂固的其實是傳統文化對知識與能力評價的方式過於局限,(中略)駱教授的理想化觀點是忽視文憑主義這個文化潛規則的影響」—>
此乃一針見血之言啊~
對何謂「能力」和「學習」的瞭解不夠深入,評價的方式自然會「侷限」~
其實不僅大學,現在連幼稚園也是如此~
(其實本人更擔心的是兒童教育,簡直是全國都外包給安親班了,許多兒童沒有空間自由地發展天賦的能力)
「而辦大學的人也未必也都真的是純從教育普及理念出發」
就算有教育理念,有時受限於現實也施展不開。
應該最有教學熱情的青年老師們往往被量化的credit(SCI點數etc)壓得喘不過氣來,根本無力(而非無心)教學。因招生&經營&評鑑壓力,大學內部問題重重,教學要在制度上精緻化(比如英國的導師制,tutorial等),成本上無法負荷。
本人尚在大學唸書時,需要討論的課是五人一班,文章寫作也是老師一對一,一句一句地改,不知現在的國立大學能否保持這種狀況。
初到私立大學任教時,心裡很難過,因為學生繳了很多學費,但效果有限,並不是說老師完全不盡力(當然只顧自己,敷衍的也有),而是想看看,一大班子50-100人,只有少數可以自己讀,跟上進度,其他都需要個別輔導,抓出其學習上的問題點才行。某些校方為了招生率,要求老師不能當掉太多學生,所以到最後老師只好「昧著良心」把考題難度一再地降低,分數往上加。
而學生方面,因只為一張文憑,自己認為的「非核心課程」(甚連核心課程)就愛來不來,校方&老師要求的最低門檻也不放在眼裡(老子繳學費養你們耶~) 在此經濟力主導的壓力下,要求學校&教師把關,難矣~
很抱歉一時有感而發,不及理出頭緒就回覆。
另扯,普及化為何易成庸俗化,不才揣測原因有:
1.消費者主導專業者 2. 齊頭式平等的假象
關於2, 解釋一下,每個國家絕對都有學習上的「菁英」(以前叫資優生,即某方面有超越一般極多能力的人),這些人未來也許成為學者,政治家,教育家,音樂家,最重要的是成為能夠提供國家宏觀願景,處在中立地位,批判社會的知識人。 因此養育他們的土壤,絕對不只是社區高中/大學可以辦到的,而是類似牛津.哈佛某些學院的師資&同儕。
所以從高中開始,提供一個聚集這樣的「種子」的環境,輔以適合師資,使其才能之間相互激盪,是必要的。
但在一般民眾眼裡,這就是製造「特權階級],運用國家較多的資源來栽培,將來和我兒子搶飯碗的(憑甚麼讓他做老闆?),當然就不遺餘力地反對(因為「不公平」)。「普及化」沒處理好,就好比不論能力/需要的差異,都給你100萬去創業,加上市場競爭,常出現把價格打爛,無法提昇素質的「庸俗化」結果,如此繼續惡性循環下去。
和歐美相比,以前的大學教育已是這狀況了,只不過有聯考一道門檻,現在就如大家所討論的。
其實我很同情私立大學的學生,因體制的無效,使他們對「上大學」一事,不是市儈,就是自卑&茫然(此類居多)。就業嘛,競爭不過國立大學&留洋學生(現在還加上大陸學生),站出去也讓人不太看的起(新聞一直報導爛大學/學店甚麼的~),身邊也沒有長者能為他指出一條生存之道,會變成尼特族,並不全是「懶惰」「無能」所致吧~
不擅讀書並非罪惡,我們這些大人捅出來的簍子,都是年輕孩子在承擔,唉!
請各位高人繼續發言吧~
給specific,感謝你的熱心回響,最近zonble的網站又有一篇對東西教育的比較,也建議你可看看,網誌在我的連結上,我現在在大陸工作,面對的是所謂大陸80后的年輕人,他們剛好是2002年時大陸把大學錄取率由20%提高到60%的時候入學,他們稱為擴招,而發生的諸多現象,與我在台灣的1990年代幾乎相同(民國80年已故吳京部長把大學錄取率由4成提高到7成,且廣招研究生),故我相信再過十年,大陸一定會出現台灣現在的問題.只要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東方社會,終究都會往這條路走去.